欢迎访问四合燃气网站!   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司新闻

  • >> 信息公告
  • >> 公司动态
  • >> 行业资讯
  • >> 媒体报道
  • >> 公司简报
  • >> 党建动态
  •  

    推荐文章

  • ·春风催新绿 共筑绿色家园 — 公司组...
  • ·关于参加燃气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培训...
  • ·公司总经理李四祥陪同股东龙禹天然...
  • ·2014年6月6日开闸供气
  • ·公司简介及项目介绍
  • ·​重庆市天然气管理条例
  • ·白涛门站具备供气条件
  • ·乌江定向钻穿越拖管成功
  • ·借智借力,打通管输咽喉
  • ·公司管网与川维末站接口前期工作进...
  • ·梨香溪穿越施工现场
  •  
    您当前位置:重庆四合燃气有限公司 >> 公司新闻 >> 行业资讯 >> 浏览文章

    从“破冰”到“提速”—2015年天然气价改回顾

    时间:2016年02月16日 信息来源:天然气咨询 点击:收藏此文 【字体:

        中国天然气价改在2015年迎来重大突破。然而,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民用气与非民用气门站价何时并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能否发展成为第三大天然气现、期货交易中心?国内天然气产业链价格机制何时得以完善?诸多问题将考验改革者的智慧和决心。

     

      2015年11月初,国家发改委对外披露,正抓紧起草推进价格机制改革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在天然气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价格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这意味着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向纵深推进,天然气价将加快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过渡。

     

      与之同时,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传出消息,称将在12月结束试运行,进入正式营运期。有关负责人指出,该中心将成为中国天然气价改的探索者。

     

      机制和平台都在逐渐形成,这在气价“双轨制”持续的一年前很难想象。纵观2015这一年,天然气价改不但以非民用气价并轨完成了“破冰之旅”,还在《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推动下“提速”前进。这是中国天然气价改的播种之年,未来几年的收获可期。

     

      这一年的改革始于2月28日,国家发改委以一纸调价通知吹响号角。通知称,4月1日起将各省份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降低0.44元,存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提高0.04元。这消除了存量气与增量气每立方米0.48元的价差,实现了非居民用天然气价的并轨。

     

      并轨实现的契机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油价暴跌,这也是国内首次大幅下调非民用气的增量气价格。有专家测算,这将使企业用气成本减少300亿元。一位国家发改委官员当时透露,在总结此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改委还将继续推动天然气交易市场建设,完善相关配套,为最终全面放开非居民用气价创造条件。

     

      此项改革全面理顺了非民用天然气价,同时意味着国内天然气价改完成“破冰之旅”。2013年起国家发改委已加快理顺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步伐,沿着“先局部试点、区分存量气和增量气、分步与市场化替代能源价格接轨”的方式进行。当年7月,中国实施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非民用天然气开始区分存量气和增量气,增量气门站价格一步调整到与可替代能源价格保持合理比价的水平,存量气价计划在2015年调整到位。

     

      尽管2013年实施“双轨制”过渡有着计划经济的痕迹,但当非民用天然气价在2015年真正完成并轨,其市场效应迅速放大。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迟国敬就表示,这次并轨让国家形成一个整体天然气价,其后慢慢通过天然气交易市场,促使天然气价稳定有降,形成一种价格,让上、中、下游都适应市场化。这为达成“完全放开气源价格、政府只监管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管道运输价格和配气价格”的最终目标,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另一项天然气价改试点也在2015年“开了花”。2014年底,上海市政府批准组建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开展天然气现货交易。2015年7月1日,该中心启动试运行。最新消息是,试运行将在12月结束,然后进入正式营运期。

     

      在试运行的4个月中,中心交易量稳步上升,最高日交易量已突破1亿立方米。会员数也持续增长,截至10月31日累计收到164份天然气行业企业开户申请,其中135家已完成交易系统录入。此外,在第三方机构11月初发布的“中国要素市场综合排行榜”中,该中心排名升至第10位,在大宗商品交易领域形成了一定影响力。

     

      这个交易中心在天然气价改中被赋予重要使命。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迟国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中心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改变现有“年、月、周、日”的计划体系,通过现代化交易系统和交易模式设计,用市场方式来保障上下游企业的平稳运营和用气需求;二是真正实现公平、公开的交易环境,为国内客户创造一个进出方便、交易自由、风险可控、品类完整的天然气采购市场;三是逐步增加现有天然气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四是推广国内天然气由体积计价、重量计价转向热值计价,解决管道气与LNG长期存在的热值差问题,打通液态气与气态气的置换流通通道,同时也顺应国际潮流,为未来对接国际天然气市场打下基础。

     

      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成立之初确定了“先现货后期货”的发展模式,但会在争取有关部门批准的前提下,在现货交易活跃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中远期合同交易,最后再争取开展天然气期货交易。该中心将成为国内天然气价改的探索者。

     

      除了平台试点,公开招标也成为中国天然气领域2015年的市场化改革尝试。10月20日,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查区块招标出让项目招标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公开出让5个区块,吸引了包括中石化、新疆能源、京能集团、美都能源等13家国企、民企参与竞争。这是国土资源部首次尝试放开石油天然气勘探市场,允许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标志着以新疆为试点的常规油气资源上游领域改革正式破冰。这与国家发改委积极推进油气价改遥相呼应。

     

      11月5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价格改革和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有关情况。发布会透露,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的“要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以及《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国家发改委正起草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下一步将重点在天然气、电力等关键环节,推动价格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许昆林表示,现在天然气价格放开比重已达40%,同时在上海建立了天然气交易市场,将结合竞争性环节天然气价格的放开,引导放开价格的天然气进入市场交易。现在天然气领域充分竞争格局还没形成,只是适度竞争,国家发改委将结合市场发展状况,推动相关环节价格放开,进一步研究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方案成熟后将会对外发布。这些都是国内天然气价改“提速”的积极信号。

     

      应当看到的是,天然气价格改革其实是一个世界性命题。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北美以美国为先驱,欧洲以英国为代表,分别开始了相关改革。

     

      美国的改革从放开“新气”价格开始,经过输气管道第三方进入和独立经营的天然气工业体制改革,天然气购销从长期合同转变为短期合同和现货交易,并在管道枢纽建立天然气交易市场(中心)。1990年,天然气期货在纽约商交所上市交易,形成目前“气一气”竞争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此种机制下,天然气价格基于供求关系,由不同气源间的竞争决定。天然气交易以短期现货交易(1~3个月)为主,由双方协商或在天然气交易市场(中心)进行,成交价格参照价格基准点的天然气现货和期货价格。这可算是真正意义的市场化定价模式。

     

      英国天然气价格改革以英国天然气公司私有化为突破口,将管道运输业务与上游生产和销售业务分离,通过天然气现货交易逐渐形成NBP虚拟天然气交易市场。此种经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欧洲推广,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法国等相继建立天然气交易市场,实行随市场供求关系而变化的价格机制。但业界认为,由于天然气工业体制机制和供需结构的复杂性,此种改革至今仍“在路上”。

     

      中国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可追溯到2005年。当时,价格管制放松,国家发改委决定将天然气出厂价统一改为实行政府指导价,建立了价改的方向和目标。2011年,部分省市试行价格联动,两广试行“市场净回值法”。2013年,全国非居民用气实行统一的“市场净回值法”,居民用气开始逐步推行“阶梯气价法”,引导合理用气。也是从2013年起,国家以非民用气价为突破口,连续3年上调存量气价,最终在2015年实现价格并轨。2015年的改革还要试点放开非民用直供用气价格,这其实已在试水市场化定价。

     

      从“破冰”到“提速”,中国天然气价改在2015年迎来重大突破。当然,改革之路任重道远,民用气与非民用气门站价何时并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能否发展成为继美国亨利港天然气交易枢纽(HH)、英国国家平衡点(NBP)之后的第三大天然气现、期货交易中心?国内天然气产业链价格机制何时得以完善?诸多问题将考验改革者的智慧和决心。


    (作者:佚名 编辑:admin1)
    Copyright 2015-2017 重庆四合燃气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冠驰科技

    渝公网安备 50010202000157号

    渝ICP备15007991号-1